作者: abstsai (白非白)
標題: 觀色無常-7
時間: 2008年11月23日  5:48:39 星期日

〔觀色無常-7〕

入門者大概都知道有佛菩薩,也許也會知道有唸(念)佛打坐這回事,可是為什麼
要唸(念)佛或打坐可說是完全沒概念,所接觸的佛經也大都只有像普門品、阿彌
陀經或大悲咒之類的,說到《阿含經》,絕大多數是兩眼直視,頭殻嗆煙。

我們前文引用了許多《阿含經》的經文,這個經名意義古來有很多解釋,大家認可
的解法是:(丁福保佛學字典)
“阿含--小乘經之總名。新稱阿笈摩。舊稱阿含,阿鋡,阿含暮。譯曰法歸。萬
法歸趣於此而無漏之義。又譯曰無比法,謂無類之妙法也。或譯曰趣無,所說之旨
畢竟無歸趣之義。”,當然其它更令人立正的解法也有,在此就不列出了。

“趣無”就是“趨向於空無”,是阿含的意譯,梵文裡阿是無,含的音譯是笈摩,笈摩
是趨向,所以才會譯為“趣(趨)無”。佛法的最後目標是涅槃,意思是“終止一切
苦樂而進入空無”,所以一切的說法都以“導向空無”為目標。

生為人身,就有苦有樂,有的人樂多,有的人苦多,樂多的人不太會想要離苦,因
為他的苦很快又有樂子來取代了,因此會想要了解佛法的人,較多是苦多樂少的人,
只有少數特別的人才會在享福中想到佛法,這種人世尊稱為”有慧根“的。大多數學
佛者都是想找到那個“離苦”方法的人比較多,世尊的阿含系列就是教我們如何使痛
苦消失,這就是“趨(趣)無”,也就是阿含的本意。

但是在“無”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苦是如何來的,了解了苦如何來,才能使之消
失,達到“無”的境界。世尊的說法就由苦如何來開頭,例如這一經:
(《雜阿含經》)(四一)
====================================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我於此五受陰。
五種如實知。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
實知。識集.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

這是世尊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簡稱為祗園)說的法。首先,世尊說人身
有五個“受陰”,受陰就是感受的器官反應,因為人身對於環境的反應都像樹木的樹
“陰”一樣:如何知道有光?因為有樹蔭,蔭字古寫也寫作陰,由於樹木是被陽光所
照了才有陰,所以叫受陰(被動的反應)。

受陰有哪五個?色受想行識,這五個。這是針對有“自由意識和行為的人”而言的,
學佛者應該都是這類人,人對環境的反應有這五個,”色受想行識“它們是什麼意思
呢?世尊在後面會解釋。

世尊先說“我對這五受陰的五個類型,很清楚的知道它們是怎麼回事”,五種,就是
五個類型,陰有什麼類型?世尊說陰有“陰的本體,陰的集,陰的味,陰的患,陰
的離等”五種變化。以色來說,那就是“色(的本體),色集,色味,色患,色離。”
以此類推,“受想行識”也是一樣,都有“陰,集,味,患,離”,五種型態。那麼這
五種型態又是什麼呢?世尊就連同五陰一起說明。

====================================
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
====================================

色是怎麼回事?世尊說所有的色都是由“四大”以及四大的變化所構成的,四大在別
的經裡世尊說過了,就是“地水火風”,這四樣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元素,一切色就是
四大元素和它們的變化所造成的,變化叫作“造作”,四大以及四大造色,我們叫它
為(命名為)“色”,也就是“名色”。色就是這麼回事(色如實知),因為地水火風
和它們組成的物體是可見的,所以宇宙間的任何事物及其變化,都叫作色。

====================================
云何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
====================================

對於色的喜愛,叫作色集。誰對色會喜愛?當然是指人而言,因為我們對人以外的
生物是否會喜愛任何其它四大的組成物是無從得知的,世尊說色集就是這麼回事:
“人們對四大組成物及其變化的喜愛”叫作“色集”。

====================================
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
====================================

色味又是怎麼回事?色有味道嗎?不是的,這個“味”字世尊說“促成色令人喜愛”
的條件,那條件叫“緣”,所以世尊說“色因(為)緣而(令人)生喜樂”,四大和
四大造作因為有令人喜樂的條件,所以叫作色味。色味就是這麼回事。

====================================
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
====================================

患是禍害,壞掉,災難,擔心,憂慮等等的負面意思,色患又是怎回事?世尊說如
果四大和四大造作無法永久保持令人喜愛,那叫作無常,四大和四大造作令人苦惱,
四大和四大造作變來變去,色的這三樣現象就叫作“色患”,色患就是這麼回事。

====================================
云何色離如實知。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

色離是怎麼回事?對四大和四大造作喜愛的情緒叫“欲貪”,如果能把欲貪調伏,使
得欲貪不作怪,將欲貪斷除,或超越了,那叫作“色離”。色離就是這麼回事。

但是人怎麼會有對四大和四大造作的情緒呢?世尊說起因於人們在五個被動的反應
裡面有“受”這一陰,這裡的受和被動的意思相同,它是“接收”的意思,人們有什麼
接受環境的功能呢?世尊說人們有六個接受環境的個體,這個個體叫“身”,它們是
眼身,眼睛接受了訊息叫作“觸”,眼有了接收的動作就叫作“眼色”,所以說“眼觸
生色”,也就是眼睛看見了四大和四大造作,叫作眼受。世尊於是說:

====================================
欲貪云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
如是受如實知。
====================================

同理,耳接受到了四大和四大造作,叫耳受,鼻舌身意這四樣也是如此,受就是這
麼回事。這裡眼耳鼻舌身五樣受體(器官)容易了解,因為那是很具體的,意呢?
意也有一個器官嗎?有的,那就是腦,也叫心。古人對腦和心沒有嚴格的分別,腦
中所想和心中所想指的是相同的一回事。前段五受陰指的是五陰,這裡的受陰指的
是五受陰裡的“受”而已。

我們先來整理一下,色陰,四大和四大的變化(造作)叫作色的本體(色陰)。受
陰,接收四大和四大變化的本體叫作受陰,也叫受身,因為它在人的身上。一共六
個,所以叫六受身。六受身是五陰之一,六受身合起來叫受陰,同學們別搞混了。

====================================
云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
====================================

受就是觸,就是六受陰接受了訊息,有了觸而生喜愛叫集,同學們回頭去看一下“色
集”的集字定義,器官接受了訊息而生喜愛,叫作受集,就這麼回事。

====================================
云何受味如實知。緣六受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
====================================
受味又是怎講?味是什?同學一定還記得前面說的,味是令人喜愛的條件,也叫緣
啊,對吧?六受有令人喜愛的條件叫受味,世尊說“緣六受生喜樂”,這喜樂叫“受
味”,就是這麼回事。

====================================
云何受患如實知。若受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云何受離
如實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

現在同學們可以依樣畫葫了,把“患”代入六受,把“離”字代入六受,受患受離就是
這麼回事。無常,苦,變易這些我們也常合稱“無常”。

眼睛接受訊息為何會令人喜愛?因為有一個喜愛或不喜愛的判斷器官,接受訊息是
觸,眼觸後加以判斷是不是喜樂,叫“眼想”,其它五受的判斷器官,也叫“想”,所
以六受接受訊息後的判斷為六觸,六觸叫想。世尊說: 

====================================
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身。云何為六。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
是名想。如是想如實知。
====================================

什麼叫“想集”,代入法,集是喜愛,想是六觸的合稱,所以六觸的喜愛自然叫六集,
合稱想集,如這一段:

====================================
云何想集如實知。謂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
====================================

原來如此,六觸為想,喜愛六觸叫想集,判斷六觸喜不喜愛的機制是什?世尊說它
叫作“想味”:

====================================
云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實知。
====================================

好啦,有了前面的例子,我們一一用代入法,現在我們就得到了“想患,想離”,對
於“想”的反應,我們有了“想(本體),想集,想味,想患,想離”,這是想陰的五
種。就這麼回事,如下段:

====================================
云何想患如實知。謂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實知。云何想離
如實知。若於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

色受想有了,但世尊說人們的反應裡還有一個反應叫“行”,我們用X光照射來說明
一下,眼睛看不見X光,但是X光實際上照到眼睛時是有接觸的,但是雖有接觸,
可是人們並沒有喜樂生出,因為它有眼想(觸),但是沒有“眼想集(觸集)”。因
此要判斷喜樂不是只要有觸就好,還要有一個判斷的操作器官(身),這個器官就
命名叫作“思”。這六個思,合稱“行”。如這段:

====================================
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
是行如實知。
====================================

很顯然的,“行”這個器官就是腦(的判斷),令人喜愛的行叫作“行集”,由於它是
六思而來,故也叫作思集,觸生思,思叫行,接著其它也就容易定義了:

====================================
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
云何行味如實知?謂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
云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
云何行離如實知。若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

以上,同學們相信能立即明白了。最後,世尊說四大和四大變化之所以會令人有喜
樂和憂苦,那是因為人們有分辨四大和四大變化的能力,這能力就叫作“識”。

====================================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如是
識身如實知。
====================================

識是怎麼回事?世尊說識指的是六個器官分辨四大和四大變化的功能叫識,名之為
“六識身”,識身就是六識的“分辨功能體”。

====================================
云何識集如實知。謂名色集。是名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
====================================

同樣的,令人喜愛的分辨能力(當作它有一個身體好了)叫作識集。由於分辨四大
等的功能是由人們命名的,例如好風,好水等的判別是人為的“命名四大”,因為四
大本無名啊,現在人們有了識,這個喜樂是人們的共識,人為命名的四大(以及四
大的變化)叫“名色”。所以“識集”也就是“名色集”。這是人類才有的反應,故叫
作“識陰”,是五陰之一。

同理,識味,識患,識離也用代入法:

====================================
云何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
云何識患如實知。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
云何識離如實知。謂於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如是識離如實知。
====================================

我們再整理一次,四大及其變化造作我們簡稱四大,四大為色。接收四大的器官叫
受,對四大有反應的器官叫想,判斷想器官的器官(腦)叫行,讓行(腦)分別四
大的器官叫識,這個識身是虛擬的了。

====================================
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離欲向。是名正向。
若正向者。我說彼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世尊說:“諸位比丘,如果沙門(出家修行人)或婆羅門(在家修行人)對於四大
如我說的那樣去了解,明白(如是知,如是見)能往離欲的方向而去,那叫作正向,
對色正向的人,我說他是深入了解四大了。”,同理,受想行識也是一樣。

接著世尊說:
====================================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實知.如實見。於色生厭.離欲。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

當沙門或婆羅門對四大和四大造作能不喜愛(生厭),能超越不貪愛(離欲),不
生起任何缺失(不漏),他的心便得解脫了。

最後世尊總結:
====================================
若心得解脫者。則為純一。純一者。則梵行立。梵行立者。離他自在。是名苦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純一就是沒有雜質,世尊常用牛奶的純不純來代表一件事是否圓滿,一個沒有缺失
的人,叫作純一,清淨的行為(梵行)成立,有梵行的人不必任何依靠而得自在,
叫作離他自在,自在就像是到了苦的最邊緣,立即可以進入無苦的境界了,這是
色的苦邊。其它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最後總整理一下:人的苦樂是由於“色”(四大及其變化)加上“受想行識”(各種
實體和虛擬器官)的“(五)陰,集,味,患”所致,修行者觀察四大及其變化的作
法就是禪坐,四大及變化就是色,能見到色的本體和集味患,簡稱“觀色無常”,取
“色”和“患”頭尾的含括命名,能見色無常而能能“離”,那就沒有苦了。所以修行
者對四大及其變化(造作)的操作目標是“離”,不受四大所綁住,即是色解脫。

所以原理上,只要我們能超越四大,離四大欲貪,就能離苦。這一經世尊把基本的
離苦原理說得很明白,明白了原理,要找到解脫道就簡單了。
(待續)
--
~~~~~~~~~~~~
半生無一得,三世有所失。
古聖唯一道,人心知不知。
~~~~~~白非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釋心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