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bstsai (白非白)
標題: 觀色無常-4
時間: 2008年10月30日  3:38:59 星期四

[觀色無常-4〕

“安那般那”,它是世尊所教的修行法之一,通常也稱為“安那般那觀、安那般那念、
阿那波那、安般守意、安般念、安般念出入息、念無所起、息念觀、持息念、息念、
數息”等等也是一大堆譯名,安那般那是“安那”和“阿波那”二個詞結合起來的,安
那是吸氣,阿波那是吐氣。

在此我們不用"數息"這個名詞,因為它會令同學們不知不覺的“萬摸吐摸”的數個
沒完,這是老小子的痛苦的經驗,回想在學佛的頭十年間,快樂的日子就是在數著
1234,2234的數字中消失的,練到最後連一倒丹,二倒丹,上下不倒丹,左鼻孔,
右鼻孔自由出入息的絕學都用上了,練成了蓋世絕學天纏功,終於把自己纏到精疲
力盡悶絕倒地,最後發現仍然一無所得,心中還是無法了解我那數著數兒是作啥用
的。

讀過《阿含藏》(以大正藏一二冊為本)的同學們大概就會記得,阿含藏裡世尊提
到的“數息”一詞其實只有一二次,世尊用得最多的是“安那般那”這個詞兒,有心的
同學們找一下阿含藏大約就會發現世尊有一百多處提到安那般那的法門。

安那般那法是那麼重要,它是呼吸法,是用來覺知個人呼吸的變化,了解個人內在
宇宙的變化並進而觀察到外在世界的變化,最後了解到“整個宇宙並不存在”的真相
而脫出輪迴。

宇宙並不存在,因為它是無常的,“曾經擁有”是美妙的用詞,但世尊告訴我們,我
們都曾經是國王,王子,皇后,公主,天神,修羅,天女,龍族,也曾經擁有畜生
餓鬼或爬蟲的快樂記憶,然而這一切並不是佛法定義的“存在”,它只是一種未定案
的及不穩定的輪迴狀態。

世尊教我們由安般法開始去觀察這種無常、不穩定的現象,由呼吸的色開始,再接
著呼吸的受,呼吸的想,呼吸的行,呼吸的識,如此一樣一樣的來。這個過程可以
很長,也可以很短,通常取決於心是否能維持穩定狀態而論,和各人的智商無關。
而是和人的貪嗔癡的“濃度”有關。

安那般那法有什麼作用?世尊說它是“斷覺想”的法門,同學們都知道人們的“覺”是
由感官加上心識而產生作用的,如果感官一無所覺,人們也就不會有苦或樂的感受
了,例如我們健檢時照的 X光,不痛不癢的,因為我們的感官無法偵知 X光穿透人
體的剎那。色受想行識是“覺”的工具,斷覺的作用在於把人貪嗔癡的濃度稀釋,有
助於解脫道的修行。

安那般那(安般)法是入門的方法嗎?我們可由世尊為年少比丘說法的故事裡看出
它的確是入門的方法。當年世尊所收的頭幾批弟子,日後就成了上座比丘,也就是
我們所尊稱的“老老老學長們”,世尊為所有問道的人說法,每個人都是皈依於世尊
的教法,以世尊為師,但是世尊只提供原則性的指導或是學理的講解,上座比丘們
才是實際負責佛法的教學的教授。

世尊在新的比丘入學時說過修行的次第,世尊把學習的等次分成幾個階段,我們來
看看這部《世尊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大正藏T14n0502_p0771)
====================================
║    西晉沙門法炬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爾時眾多上座聲聞。於世尊
║左右樹下窟中安居。時有眾多年少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佛為諸
║年少比丘。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諸年少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諸年少比丘。往詣上座比丘所。禮諸上座足已。於一面坐。時諸上座比丘。作是
║念。我等當攝受此諸年少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一人受二三多人。作是念已。
║即便攝受。或一人受一人。或受二三多人。或有上座。乃至受六十人

║爾時世尊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觀察諸比丘已。告比丘。
║善哉善哉。我今喜諸比丘行諸正事。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於此舍衛國。滿迦提月。
------------------------------------

上面三段說明了比丘新鮮人(年少比丘)來到世尊面前接受入學的新生訓練,世尊
校長說完話後新鮮人們就去找指導教授(上座比丘),有的教授收一人,有的收二
三人,有的一收就是六十人。世尊在每月十五日的月會(布薩)時,看看這些新鮮
人都找好了教授,世尊很高興的看到諸比丘都有了"正事"了,勉勵大家要在這個叫
作迦提月的月份裡好好加油(當勤精進)。

迦提月是古名,其說法在中土有不同的推測,一般的說法是比丘是在這個月份受迦
絺那衣(又名功德衣)而得名,所以也叫迦絺那月,但是慧琳大師認為正確的讀音
應是“迦利邸迦”他的大作《慧琳音義》(卷十一曰):「迦利邸迦(迦提月),唐言
昴星。每年九月十五日,月臨昴宿故。取此星為九月名,古名迦提,訛略不正也
(指音譯的發音不正確)。」昴星就是民間所說的七姐妹星,漢代星名為昴宿,又叫
五老星,傳言人類是由昴星而來

事實上昴宿是一大團無數的星星,現代天文學上稱作「昴宿星團」。這種看似一個
星,其實是由許多小星星所組成的,古人便稱這種星為「小星」。小星最早的記載
出現在《詩經》,例如[召南]篇就記著:「彗彼小星,惟參與昴」顯示在三千多年
前中國人就已知道昴宿和參宿(今獵戶座頭部)是由小星所組成的了。昴宿星團肉眼
可看到五個星很明顯,視力好的看到七粒,五星呈不規則五角形分布,後來的人不
叫它五星,改稱它作「五方」,以免和「金木水火土」的五星相混淆了。 這「五
方」星的人和地球來往很早,例如《拾遺記》[卷一]就寫著:虞舜在位十年時有
五位老人來到國都,舜以師道尊之,所談的事連天地之始都能知道,後來舜禪位於
禹,這五位老人就不知去向,舜後來設置了五星之祠用以紀念這五位老人。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路史餘論》[卷七]中對這五位老人的說法,書上寫道「五老
乃為流星,上入昴」。古書上的「流星」指的是會「流動(移動)」的星,和今天的
定義不同,這五個星「往上移動入了昴宿」,這個說法對照前面昴星人的說法很巧
合。昴宿在金牛座中,一般視力的人在觀看這星座時人約可以分辨出有五顆星星在
一起,天氣晴朗時視力好的可以看出它有七顆星,但是由於其中有二顆是變星,光
線明暗有周期變化的,這兩顆屬於「妖星」中的「林若星」,在《管窺緝要》一書
中,古人用它明暗日期的天干地支來占卜國家的吉凶。

佛法裡,昴宿星也有很重要的用處,在真言門裡面觀星法是修行者的重要課程之一,
其中的觀星法裡就有如何觀妖星的記載。我們通稱的外星人在佛經上通指“天人”,
同學讀阿含經常常看到天人來來去去和世尊或老老老師兄們對話的記載,在天人
中有一個天界就叫迦提天,這類天人來去的方向都是往昴星的方向而得名。

迦提星人大約在二千五百年前再度來到中國,當時大約在周敬王三十五、六年左右,
《拾遺記》書中記載著:老聃(老子)退休後深居在「反景日室」之山,「惟有黃髮
老叟五人,或乘鴻鶴或衣羽毛,耳出於項,瞳子皆方,面色玉潔,手握青筠之杖,
與老聃共談天地之數。」最後又記著:「五老即五方也」,說這五位手拿青色竹杖
的老人是來自五方星的。這樣有趣的描述:頭上有黃髮,「項」是頸部,耳朵突出
在頸部,「瞳子皆方」眼窩和眼珠都佔了很大的面積(這裡「方」指佔有大面積的
意思,和五方的方同義),這有點像穿著太空衣(衣羽毛)的人,我們看阿含經裡的
記載:(雜阿含p0153)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
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對照五老星人“或乘鴻鶴或衣羽毛”的說法,
佛經裡世尊說有些天人是乘宮殿而來,而有些天人是單獨來的,單獨而來的人身上
有光,那可能就是飛行衣的起落時的現象(發光)。

閒話暫且不提,我們回到學校的部份,接著看下去:
==================================== 
║諸處人間比丘。聞世尊於舍衛國安居。滿迦提月。已作衣竟(受衣後)。持衣缽。
║於舍衛國人間遊行。漸至舍衛國。舉衣缽洗足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已。退坐
║一面。爾時世尊。為人間比丘。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默然。爾時人間比丘聞佛
║說法。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往詣上座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
║諸上座作是念。我等當受此人間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二三乃至多人。即便受
║之。或一人受一人。或二三乃至有受六十人者。彼上座比丘受諸人間比丘教戒教
║授。善知先後次第。

║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觀察諸比丘。告諸比丘。善哉善
║哉。諸比丘。我欣汝等所行正事。樂法等所行正事。諸比丘。過去諸佛。亦有比
║丘眾。所行正事。如今此眾。未來諸佛。所有諸眾。亦當如是。所行正事。如今
║此眾。所以者何。

上面這二段是說不是本校的別的比丘(人間比丘)轉學到世尊這裡來時,世尊一樣
說法,並且同樣交給上座教授們收為學生,有的上座收一人,二三人或六十人。世
尊同樣高興,說過去和未來諸佛的教學模式和我們現在的方式是一樣的,什麼模式?
那就是新鮮人是交由有不同修行成果的人教授,因為這些教授比丘們“善知(修行的)
先後次第”。次第是什麼?世尊說:(加編號)

====================================
║(四)今此眾中。諸長老比丘。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
║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
║(三)有比丘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
║苦邊。
║(二)有比丘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
║(一)有比丘。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復還生。

上座比丘就是有四果成就(之一)的比丘。這些是新進比丘要向他們學習的教授,
四果就是修行的次第,世尊再把上座比丘分成二大學科類:

║(一)此世有比丘。得無量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
║(二)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欲。修慈心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
║念斷覺想。

原來有一類是“神通自在研究所”,另一類是“公民道德研究院性”,公民道德可說
是修身養性的終極修行系所,在世尊在這裡特別把安般法再強調一次:

║云何比丘。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如觀滅出息覺。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斷覺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裡觀滅出(入)息的安般法就是最沒有阻力的修行法,因為它只要個人的修為,
不必像斷貪或斷嗔那樣需要有相對的人或事,只要各人能專心的地方就能修行這
一個法門,所以世尊說安般法“是比丘(可以)依止(的)聚落",聚落就是之前我
們提過的"自洲自依"的同義詞,是有助於修行者的法門。

世尊在這裡簡要的把安般法的目的提示出來:“修安那般那念斷覺相”,而這正是同
學們都能朗朗上口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般若法門。至此,事情變得越
來越有趣了,天啊,原來世尊的最基礎的初階法門卻也是最深奧的高階法門,那該
如何開始修呢?稍待再來。
(待續)

--
~~~~~~~~~~~~
半生無一得,三世有所失。
古聖唯一道,人心知不知。
~~~~~~白非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釋心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