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hank (hank) 看板: BudaHelp
標題: [觀色無常-3]
時間: Thu Oct 30 22:22:34 2008

 本文由 abstsai (白非白) 授權轉貼

[觀色無常-3]
世尊一生弘法的主軸中是照著四聖諦的主軸在走的,“觀”四聖諦是佛法修行的主
要技術層面的問題,就算世尊入滅前的說法已不再強調“觀”而強調“信”法,但仍
不忘提醒未來的佛子們要了知無常的真象。

世尊在弘法的開頭說觀諸法無常的法,而其中“觀色無常”大概就是世尊第一個強調
的方法,不管是初學或已有基礎的行者,不管是外道或佛弟子,世尊同樣都以觀色
無常作為開宗第一義。

我們來看看《雜阿含經》裡的記載,在卷一和卷二的四十經裡世尊對誰說了什法:
====================================
[雜阿含經卷第一]
1-15經主要全是觀色無常的主題,同時並及於苦空非我的結論。
16-32對異比丘,羅雲,劫波,舍利弗等人說色是無常,及苦空無我(陰)等。
------------------------------------
在32經之前看不出如何觀色無常的方法,這些人都是已有修行基礎的人,所以可能
因此才沒多說觀色無常的方法,另外也有一種可能,就是阿含收集的是簡說,詳說
的應該在別的經裡才得見。

====================================
[雜阿含經卷第二] (仍是以“色是無常”為主軸)
33-35對比丘,五比丘,三正士出家未久(有阿[少/兔]律陀.難提.金毘羅),
36-對比丘講要依自洲法洲,也是由色無常觀起
37-世間世間法,世人無目非世尊過,強調色無常苦空非我。
38-不和世間唱反調,但是不管認為有或沒有,色苦空非我仍是存在的,只是世人
看不見。
------------------------------------
前面 1-35經的內容主要是記載世尊對學子們建立無常的觀念和方法的簡論,但是
行者普遍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我怎麼知道我觀出來的現象是對的?”,的確,這
幾乎是每個學者都會問的問題。

世尊在三十六經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T02n0099_p0008a23)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
依。比丘。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

洲的意思是大的陸地,區域,自洲就是自己所在的區域,所以比丘戒律中有一條戒
是:在日落後到天明前不能吃食。經律就是如此記載:“若自洲日斜至明相出食。
非時食者。若食或自或他。(皆犯戒)”(T45n1905_p0913),為何要強調自洲?
在中國地區和美國地區的吃食時間不同,甚至各地風俗也有一些不一樣,所以入境
隨俗,比丘到了美國不能依照中國的時間作課。

世尊要學子們依照並保持自己的習慣行禪,所以說“住於自洲”,自己的習慣就會有
自己的方法,例如有人喜歡倒吊,有人喜歡躺著,有人喜歡永遠單腳站立,有人喜
歡不必洗澡,有人喜歡呆在日頭下..等等,世尊說這些都無妨,各人可以“住於自
依”,只要學子們是依照世尊所說的法而修行。在世尊佛法的區域裡叫“法洲”,遵
守世尊所教的去作叫作“法依”,所以只要學子是“法洲法依”,各人的習慣不重要,
例如大迦葉,在家時本來是公子哥兒,但出家後精進無比,連洗澡都沒時間,身子
臭得沒人願意和他坐在一塊兒聽世尊講課,世尊也不為意,把他叫到身旁坐著,不
讓他影響別人,還誇讚大迦葉是頭陀(苦行)第一。

為何習慣不重要?因為重要的是“心的方向”。心的方向也就是思想,前面 1-35經
世尊的主題是觀察“無常,苦,空,和無我”,由於人的問題是由於“憂悲惱苦”所
致,世尊於是要學子們思考:「何因生憂悲惱苦」。

有同學問“我知道苦空無我啦,我也相信苦空無我,但是觀察這個有什用處呢?”,
如果同學們一生無苦無惱,那麼可喜可賀,你有一個完美的人生,那就不用學佛了,
因為學佛是要使人離苦得樂,此世無苦的人自然不會覺得有學佛的必要。

世尊說憂悲惱苦的起因是因為“繫著”,意思是心被綑綁住了,綑綁了自然無法自在,
不自在當然就無法解脫,世尊告訴學子們,要如何去觀察還沒生的憂悲惱苦是如何
生出來的,同時要觀察已生的憂悲惱苦如何增大的。

比丘們當然是不明白才會發問,於是“諸比丘白佛。世尊法根.法眼.法依。唯願
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如說奉行。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於是世尊開示“如何觀察一個未生的憂悲惱苦是如何發生的?一個已生的憂悲惱苦
是如何增大變嚴重的?”,那是因為“色繫著色”,耶?這是什意思?色被色綑綁住
了?先別急,世尊還有下文:“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們要把完整的句子列出來
才能加以思惟:“色繫著色,受繫著受,想繫著想,行繫著行,識繫著識”。

人們因為繫著而生苦惱,繫著即是我們之前所說的“定格”的現象,例如我們愛上一
個地方的風景湯屋,常常會回想起當時看著美景泡湯時的美好回憶,心中想著日後
還要再回去重溫一下,萬一不能如願,那就成了苦惱,這個回憶就是繫著,也就是
當時的“定格”。

美好的回憶也許不一定會有苦,有些人雖不能重溫一下,但回想起時,至少會有些
甜甜的,可是,萬一定格的場景是不好的回憶呢?答案就很清楚了。而有些美的東
西是會變的,例如美美的湯屋山景成了濁水河床,所以世尊一再強調沒有任何的色
是可以“常恒,不變易,正住(永遠維持)”的,色是如此,受想行識也是一樣。

世尊說“善哉。善哉。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已,變易離欲.滅寂
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
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

這裡的涅槃一詞世尊只定義為“安隱樂住”,色是如何變易的?色是如何生出憂悲惱
苦的呢?很多同學的”知道“只是“相信”,並不是真正的觀察到“色生出憂悲惱苦”
的詳細過程。只有真正了解色如何生出憂悲惱苦的變易法後,才能阻斷色生出憂悲
惱苦的現象,阻斷後才能不繫著,不繫著才沒有憂悲惱苦。

世尊的意思很清楚,不管我們用什麼方法,只要是能使我們清楚的觀察到色生出憂
悲惱苦的過程的,那就是我們的法洲,我們的法依,各人習慣的方法是自洲自依,
目的是進入世尊的法洲法依。色是如此,當然“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一經記
載“佛說此經時。十六比丘不生諸漏。心得解脫。”,一下子就有十六位老老老師兄
們得道了。

但是若依自洲自依卻無法觀察到憂悲惱苦由色生出的過程呢?當然這就表示那個自
洲自依是有問題的,所以世尊在成道之前也作過了許多自洲自依的事情,世尊祼體
過,在墳間住過,吃牛大便過,吃死動物過,吃腐果種子或樹葉過,睡釘床過,倒
吊過,以泥塗身過,不躺臥過,不洗澡過..然而世尊的苦行並沒有使他悟道,他反
而是吃飽了,心情惀快的在舒服的草堆上打坐時悟道的,那麼世尊讚嘆大迦葉的苦
行,為何沒有定“比丘一律不准洗澡”的規定呢?因為世尊只需要學子們把目標確定
在法洲法依就好,各人的習慣其實不是最重要的。當然自洲自依也不是沒限制,最
起碼的規範就是根本戒。

在阿含裡,世尊不斷的強調修行者會有“自証自知”的現象,自証自知是由於各人的
自洲自依的不同,因而觀察到的過程會不同,是故張三的經驗不一定能用於李四,
也就是老小子吃包子,小小子不會飽的原因。雖然有自洲自依的問題存在,但世尊
仍提出了一些方法給那些無洲無依的學子們一些可用的方法,那些法即是各種禪法
或觀法。

不過世尊也感慨的說,他所教的法也不是人人都能理解而去實行,在第三十七經和
三十八經裡世尊就感嘆的說“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非我咎也”,對於沒眼睛的人當
然不能用視覺教學法,這裡世尊指的是心盲者,而不是真的盲人。心盲的修行者無
法去“看見”世尊指出的“世間世間”法(現象),這裡世尊用了“世間世間法”一詞,
這個詞的意思就是“世間以外的世間”,或是“比世間更大的世間”,有的經典是譯為
“出”世間,意思同樣都是“超越世間”(的範圍)。

雖然盲者很多,但世尊仍用心的為少數不想成為盲人的學子們提出解題之道,世尊
指出要悟道的方法不在於肢體方面的技能(例如各種苦行神通),悟道其實是存在
於日常之間的行住坐臥裡,所以世尊的法是由呼吸開始的,呼吸的音譯是“安那般
那”,它是世尊所教的觀法之一,通常也稱為“安那般那觀、安那般那念、阿那波那、
安般守意、安般念、安般念出入息、念無所起、息念觀、持息念、息念、數息”等
等也是一大堆譯名,安那般那是“安那”和“阿波那”二個詞結合起來的,安那是吸氣,
阿波那是吐氣。

本來是單純的呼吸法,可是中文譯名有“數息”一詞,有些聰明過度的人就用熱狗解
法加以解釋,何謂數息?那就是“萬摸吐摸”的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的數個不亦樂乎,
咦?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如果是萬摸吐摸的數個沒完,那麼又怎可能會譯為
“念無所起”或“息念”呢?

熱狗解法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把不了解的名詞解釋得頭頭是道,這是一代大家柏楊
先生發明的詞兒,當全國無人明白什麼是熱狗時,柏先生指出,那麼一定會有專家
跳出來解釋給笨蛋國人明白道:“熱者,高溫也,狗者,動物也,熱狗者,高溫之
動物也”。於是“數者,萬摸吐摸也”,後生小子們只好自摸個沒完沒了。

世尊是要我們由“呼吸”觀察起,不是要我們由自摸開始,用詞不對的話,一字之差
整個就走樣兒了,有人上飯館兒叫了肥腸配飯,伙計兒把飯拿來了,站在堂中間扯
開嗓子叫道“是誰要飯?”,啊?客人你看我,我看你,心裡嘀咕著“有要飯的人上
館子的嗎”,接著肥腸也來了,同樣兒大喊“這是誰的腸子啊?”,這,誰吃得下啊。

當同學們數數兒數個不停時,心裡掛念著“阿我是數到第幾了?”時,連皮癢都沒時
間去抓一抓了,怎可能去“覺觀”到色的生滅變化?有同學會問,那世尊到底有沒有
教我們安那般那的“真正”方法?

答案是當然有,只是安那般那的“真正”方法不止一個,我們可由很多方法中選擇一
個作為各人的自洲,自依,選好了自洲自依,才能進一步去談那些觀察到的色受想行
識的種種變化。

(未完)
(作者白非白授權連載)

----------------
~~~~~~~~~~~~
半生無一得,三世有所失。
古聖唯一道,人心知不知。
~~~~~~~白非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釋心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