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發信人: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區: BudaHelp
標  題: << 都是阿難惹的禍 >> (2)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Thu Sep 26 07:15:29 1996)


    【都是阿難惹的禍】  (2)

        話說世尊回到故鄉迦維羅衛城,住了相當時日,隨世尊出家的比丘們已有
    二千五百人,這期間世尊和比丘們在諸國城市間走動,瞿曇彌姨媽自己和五百
    女人自行剃了頭、身著袈裟,哭哭啼啼的一直跟在世尊那一行人的後面,世尊
    和比丘走到哪兒她們也就走到那兒,世尊他們宿在何處,他們也住到該地。

        當時的比丘們是雲遊四方的,但是每年夏天因為有三個月的雨季,所以夏
    天三個月比丘們固定在一處不走動叫「結夏」也叫「處夏」,瞿曇彌就找這個
    機會請求世尊讓她和五百女人出家,每次都被拒絕。這樣過了三結夏,也就是
    說過了三個年。

        這一天,大伙兒來到舍衛城,住在祗桓,一大早阿難出到園外,看見瞿曇
  彌她們站在園門外大哭。大哭? 我也沒親眼見過,只是經上是寫「泣涕」,反
  正是傷心得很就是了。阿難上前問明原因,回到園內向世尊求情,世尊也是一
  樣的三次拒絕。

        阿難對佛說:「瞿曇彌乳養世尊至於長大,有此大恩如何不報? 」,世尊
    回答說:「我對瞿曇彌也有大恩,她因為我而認識佛法僧而生敬信,若人因為
    善知識而認識佛法僧並因而生敬信者,其恩用一生的衣食醫藥也不能報的」。

        這就是認知上的差異。阿難的疑問也是我們這些後生小小小子們的疑問,
    以親情的觀點來看,姨媽的乳養之恩的確是很大的,但是世尊知道,這個恩的
    報答並非能用答應她的出家可以作為回報的,因為兩件事情無法混談,正如巷
    口張鬍子的風馬牛肉麵館的麵一樣,和牛和馬和風都沒有關連。

        但是這種相混的觀點,在現代反而被運用得相當順手。上星期,另結新歡
    的阿桃對苦苦追求的二楞子攤牌,她面無表情的說:「你如果愛我....那就離
    開我」,本來二楞子聽到第一句時,以為阿桃突然回心轉意了,心中一楞,接
    著再聽到第二句,心中又一楞(所以才叫二楞子嘛)。對於這樣義正詞嚴的言語
    邏輯無法可駁,只好也是泣涕而返。

        能明白分辨此恩和彼恩的人,當然不多。千百年後,古中國的聖人們也有
    一句話用來感謝那些啟發別人智慧的人,人們因這種人的啟發而有重生的感覺
    的,就叫「再造之恩」,意思就是和母恩同等。

        三十年前看日本影片 "宮本武藏" 時就很有那種感觸,和尚把一個原本是
    混混的大哥武藏關到藏經閣去,苦心調教成為日本的一代劍神,這種再造之恩
    也真的不是用物質能回報的。

        阿難換另一個問題再問:「若女人出家受具足戒,能得到沙門四道果嗎?」
    這不是廢話? 在家修都能得到的成就,出家當然可以。世尊不能否定,只得說
    「能得」,於是阿難找到正當理由:「若能得四道,世尊何為不聽出家受具足
    戒? 」

        的確沒有理由。因為女人中總有人會悟道的,所以不能用畢不了業來阻擋
    那些想求學的女人。但是世尊看見的並不是女人在佛法上畢不了業,他看到的
    是未來眾生因這事所起引發的混亂悲慘畫面。?

        世尊對阿難說:「我有八個不可違背的條件言明在先,如果她們能遵守的
    話,就讓她們受具足戒」,這八個先決條件就是律藏中 "比丘尼戒" 鼎鼎有名
    的「八不可越法」,也叫「八尊師法」。

        阿難很高興的出去告訴瞿曇彌,她大喜過望,長跪合掌,遙向世尊的方向
    行禮,接受世尊的八法。諸位大人,這八不可越法正是世尊第一次為比丘尼制
    定的律法,其重要性當然是非同小可。

        第一、「比丘尼半月應從比丘眾乞教誡人」。就是每月十五日比丘尼要向
    比丘眾請求派講師來講課,也就是每半個月要由比丘來講學。

        第二、「比丘尼不應於無比丘處夏安居」。比丘尼都是女人,居在一處容
    易引來危險,既然要許她們出家,安全不得不考慮,所以世尊制定這一條為的
    是安全考量,萬一有狀況好由比丘就近照料。

        第三、「比丘尼自恣時,應從比丘眾請三事:見、聞、疑罪」。自恣就是
  結夏完畢時( 一般都是農曆七月十五或國曆八月十五日)的自我總檢討。但是
  自恣的本意是「隨意」,檢討可隨己意檢討,也可隨他意檢討,檢討什麼? 就
  是看看自己有沒有犯了戒。自己的行為當然自己知道,但是如何會知道別人的
  行為呢?

    世尊說有三件事可以作為檢討他人事物的依據,一是「見」,就是親眼所
  見或是親身經歷的事情。二是「聞」,就是聽說的,這也可以拿來作為質詢的
  話題。例如議員甲兄對官員乙兄質問:「聽說你以白道勾結黑道,包工、包賭
  、包xx..有沒有這回事? 」,就是聞。

        再來就是「疑」,一件事不能確定有沒有,或是不是犯戒的,也可以拿來
  詢問。例如夫婦大打出手,有比丘去作調人讓他們和合,倒底是犯戒沒有? 世
  尊回答要看情形,如果夫婦已經離婚,則犯戒。這一條就是說比丘尼自恣也要
  在比丘眾中為之。因為當時比丘眾中對戒律案例已經很熟悉,所以世尊要瞿曇
  彌她們向比丘們討教、讓比丘們來評判。

    ---- (2/3)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釋心齋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