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s://destiny.to/ubbthreads/ubbthreads.php/topics/2259081#Post2259081
1967年2月14日18:53。
參看【賀瓏】一文。
說實在的,一拿到這個八字還真難以相信是一個國家的總理而後又成為北約秘書長的八字,因為看起來這跟平常研究過幾個國家領袖的八自差異甚大,因為這個八字天干、地支全無亮點,這必然是大運所造成的結果。
再透過Gemini找出荷蘭這個國家的政治特色,才發現這是一個民主制度十分完善,公民的民主意識相當成熟的國度,或許是因為這樣的風水(國家氛圍)才能讓此命造得以升任總理的職位。相關資料在文末。
個人認為,民主制度僅適合小國小民且公民的民主意識相當成熟的國度才能實行的制度,而台灣現今的亂象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
之後再反過頭來再研究一下此八字,命主會有如此成就必然命主的八字有其特殊性。也可知為何時上癸水忌神的存在(參看附文及2006年運勢)。
乾造:丁未、壬寅、己酉、癸酉。生日:19670214181
大運:4辛丑(1970~1979);14庚子(1980~1989);24己亥(1990~1999);
34戊戌(2000~2009);44丁酉(2010~2019);54丙申(2020~2029);
64乙未(2030~2039);74甲午(2040~2049);
己土日主,己土卑濕喜火不喜水。月支寅木為正官格。正官格的八字,做事中規中矩。此種個性最適合當個公務員,一切按規章辦事,若當領導似乎有點不知如何變通,所以只能在承平時代或者國家制度十分完善的國度當領導。正官對己土來說並不是獲得權力的因素,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日主。
年柱丁未,
丁火為祿神,未土為其根可代表著自身或代表他人。遠在年上,若無他住相互作用只能算是個喜神且不怎麼有利的喜神。外緣佳。
月柱壬寅一柱,代表家庭、任職的公司、所屬政黨、所治理的政黨或國家。
因與年上天干五合,丁未一柱可代表同黨同志,可知人緣甚佳。
壬水本為忌但因丁火有寅木故丁火旺足以反制壬水;寅木入未土墓。丁未一柱將代表國家的壬寅一柱完全給控制住,其所處之政黨必然是第一大黨。所以只要身為黨主席就是當然的總理。
丁火偏印本來口才就很好,如今為喜用那麼口述表達必然更上一層樓,也因壬水合之讓丁火刺眼之光轉為柔和、絢麗的光線,稱其舌燦蓮花也不過。
故2025年被爆料出書信上稱川普為川普爸爸。他人攻訐之(流年乙木克日主己土)而命主只說這是自身的書寫習慣。
相信學過傳統命理的人來說,一看到丁壬合必然要看地支是否有另丁壬合化木的條件,而對我們來說是否合化為木一點也不重要,
只要記得:壬水像燈罩丁火為燈,把燈罩住了那就不怕風、雨來襲。乙木為風,癸水為雨。
所以他所領導的政黨夠躲過傷害,那麼丁運可以度過幾次危機繼續執政。參考流年運勢。
年上制了月上的忌神,偶像般的存在,也可以說是福德深厚,況且大運搭配得相當好,難怪可成為荷蘭在位最久的總理。
己酉日這天出生的人,有某些技術特長,某些方面容易比較強、有點帥、耐看。
酉金食神雖可克寅木正官,可知有時也會不遵守規章的意圖在。身宮酉金不透天干,絕口不題跟自身有關的事物。
癸酉一柱。時上陰干為人低調。
天干癸水偏財為忌,買東西不太講究品質,據網路資料擔任總理期間仍開二手汽車。或許這跟國情有關。不似台灣政客,隨意花人民納稅錢毫不感到羞恥。
地支有金與配偶宮相刑,這在命主自然對結婚與小孩有先天的排斥感,所以導致不婚也沒小孩,而這也不過是一個選擇。食神力加強,溫和、優雅。
那麼不沾鍋的稱號如何形成?
天干丁壬合,癸水得不到來自丁火的好處;地支寅木入未土,兩酉自刑皆與年月無關,由此可知年月發生何事都與日時無關,故不沾鍋。
資料來源:維基
政治生涯
戊戌(2000~2009)
戊土與戌土皆為己土所喜,是獲得助力之大運。
戊土運,與本命癸水合。天干形成戊癸丁壬格局,此時終於有好處臨身,升官發財自然不在話下。
戌土運,戌土刑未土,未土是己土的根被刑自身會感到痛苦,當然也傷了同黨同志,但未土為官殺庫,制官得官。
呂特在2002年7月22日至2004年6月17日擔任荷蘭社會就業部部長,
=>2002壬午。戊癸丁壬
2003癸未。戊癸合。戊癸丁壬
2004年6月17日至2006年6月27日擔任荷蘭教育文化科學部部長,後被選為新任自由民主人民黨領袖。
=>2024甲申,正官合身。甲己合為眾人所喜,故被選為黨領袖
2025乙酉,應有一些雜音但無法求證。
2006年荷蘭大選,自由民主人民黨失去6席,隨後呂特出任第四屆巴爾克嫩德內閣的反對黨領袖。
=>丙戌年,參看大運。
丁酉(2010~2019)
丁運為本命丁火的應期,非多一個丁火。
酉運身動看本命格局。
2010年荷蘭大選,呂特成為自由民主人民黨黨魁及首相參選人。自由民主人民黨在下議院150席中拿下31席,取代執政八年中間偏右基督教民主呼籲成為第一大黨。在歷經漫長的組閣過程後,自由民主人民黨與基督教民主呼籲組成少數派聯合政府,呂特成為新任首相並籌組內閣。這次組閣最為爭議的是,呂特與右派民粹主義、反移民、反伊斯蘭教的自由黨達成協議,以獲取自由黨支持聯合政府。
同年10月14日,宣誓就職的呂特成為荷蘭92年來第一位自由主義黨派的首相。(過去65年首相職位總由工黨或基督教民主黨把持)。第1屆
=>庚寅年。寅木旺丁火
2012年初,原支持呂特內閣的自由黨拒絕支持聯合政府提出的財政緊縮措施,導致聯合政府內閣垮台。由於自由黨撤回支持,呂特被迫提前大選。2012年荷蘭大選,自民黨擴大優勢,其後與工黨組成兩黨執政聯盟的大聯合政府。第2屆
=>壬辰年,換馬不換人,壬水反收丁火,其政黨不支持。下半年舉行大選,壬水入墓。
2017年荷蘭大選,自民黨席次減至33席,其後經過七個月談判,與基督教民主呼籲、民主66及基督教聯盟組成中間偏右聯合政府。第3屆
=>丁酉年,換馬不換人,酉金看本命。
54丙申(2020~2029)
大運丙火為喜,貴人助。丙火與本命丁火相異,其助力必然來自不同之人,且行為趨於保守、膽小,畢竟肩負北約組織的責任。不具實權。名聲越大。
申運,本命無卯流年也遇不上,無作用。個性上會有轉換。本命本壬水遇申金雖弱但能讓有根,破壞本命格局。
2021年1月15日,呂特第三次內閣總辭,為政府錯誤指控荷蘭數千戶家庭涉嫌兒童福利欺詐負責。呂特留任看守首相,到新內閣透過同年3月的大選成立為止,執政夥伴不變。第4屆。
=>2021年1月15日仍在庚子年。庚金自洩,因財受牽累。
2021辛丑年,辛金生壬水但改變不了本命格局,故連任。丙辛合沒有不利的影響。
2022年8月,呂特打破了呂德·呂貝爾斯的紀錄,成為了荷蘭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
=>壬寅年。寅木旺丁火。
2023年7月7日,由於荷蘭政府內部對於移民政策存在重大分歧,呂特與內閣召開緊急會議後,正式宣布內閣總辭,向國王威廉-亞歷山大遞交書面辭呈,並繼續擔任看守內閣直至新內閣組成。呂特所屬的自由民主人民黨以及基民黨早前提出,限制每月戰爭難民家屬團聚人數可減少移民流入,但執政聯盟中的其他兩個黨派民主66和基督教聯盟強烈反對。荷蘭聯合政府的四個政黨就移民政策談判三天仍未能達成共識。
7月10日,呂特宣布退出政壇。
=>癸卯年。癸水為忌無制。大運酉金克流年卯木,卯木視為輿論民意,卯沖酉為酉風波,酉金克之為反民意。卯木並非真的有制所以在爭議之下退出。(參看賀瓏)
2024年6月26日,北約成員國特使會議決定,由馬克·呂特接任斯托爾滕貝格成為北約秘書長,於2024年10月2日就任
=>甲辰年,甲木合己土為所有天干所喜,被推舉更上一層樓為北約秘書長
2027丁未年,赤馬紅羊的受災戶?
乙未運,七殺入墓
甲午運,天干甲己合,午火被未土所合。
此二運看似都好運,得看申運的表現。
======
問:荷蘭人對政治的態度和參與度
答:
荷蘭人對政治的態度和參與度展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協商與共識的政治文化
荷蘭是一個協商式民主國家 (consociational state),其政治和治理的特點是:
追求共識:荷蘭社會和政治環境中,各方普遍傾向於在重大議題上尋求廣泛共識。
多元政黨制度:由於歷史上的「支柱化 (pillarisation)」現象(社會按宗教或意識形態劃分為不同群體,各自擁有獨立的機構),荷蘭形成了一個多黨制,沒有任何單一政黨能獲得絕對多數。這使得聯合政府成為常態,需要各黨派之間進行廣泛的協商和妥協。
包容性:儘管存在文化認同上的兩極分化,但荷蘭的政治體系努力確保包括少數族裔和宗教團體在內的各個社會群體都能參與政治進程。
高參與度的民主制度
荷蘭公民的政治參與度相對較高,主要透過以下方式:
定期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國會第二議院(眾議院)選舉,是公民影響政府政策的主要途徑。選民透過投票選出代表其政治理念的政黨。
言論自由與媒體影響:公民可以透過媒體和網路批評政府和議會,揭露問題、表達意見,從而施加影響。
政治結社:荷蘭公民可以自由組建政治政黨。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加入同一政黨,共同塑造黨的政策綱領。
利益團體與遊說:工會、農業部門等重要的社會運動和團體,透過遊說等方式向政治家表達意見,影響政府決策。
示威與運動:公民可以透過組織示威或發起運動來爭取某個社會議題的廣泛關注。
公民倡議與請願:
公民倡議 (Citizens' initiative):任何人都可以向眾議院提交詳細的提案,要求將某個議題納入議程。
請願 (Petition):公民或團體可以透過書面請願,向議會表達對政府政策的意見。
地方層級的公民參與:
在地方層面,荷蘭公民有更多樣的機會參與政策制定,例如:
參與社區活動,改善生活品質(如志工服務、社區清理活動)。
參與市政預算決策。
在城市規劃中發表意見,甚至共同設計公共空間。
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甚至實施參與式預算 (participatory budgeting),讓公民提交並投票決定社區項目的資金分配。
共同創造 (Co-creation):政府越來越鼓勵公民作為地方治理的共同創造者,認為公民擁有知識和資源,可以幫助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
挑戰與趨勢
儘管參與度高,荷蘭的政治參與也面臨一些挑戰和變化:
間接參與的傳統轉變:過去幾十年來,政府努力促進公民參與,但結果不盡理想。公民參與的方式正在改變,他們越來越傾向於透過更直接的管道,繞過傳統的政治中心。
數位參與的潛力未充分發揮:雖然荷蘭的電子政府框架在提供服務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利用資訊通訊技術(ICT)促進公民參與和社區建設方面,仍有潛力可挖。
社會兩極化:近年來,圍繞文化認同議題的兩極分化有所加劇。
參與率穩定但略有下降:儘管荷蘭公民社會活躍且參與度高,但長期調查數據顯示,公民參與的總體水平趨於穩定,但呈現緩慢且統計學上顯著的下降趨勢,這似乎相對不受重大社會事件的影響。
總體而言,荷蘭的政治文化強調協商、共識與包容,公民擁有多種管道參與政治,從投票到直接的公民倡議和地方共同創造。儘管面臨一些挑戰,荷蘭政府仍積極探索新的方式來提升公民參與,以應對當前的社會問題。